「孩子四分五裂的心」
-
「張O皓!你在幹什麼!走開、退後!」
順著聲音來源,我看見一位爸爸又氣又緊張地衝向男孩,男孩看上來不到三歲,正逐漸靠近大孩子們擺盪著的鞦韆,被爸爸這麼一吼,凍結了幾秒後,如怒滔般襲來的大哭,淹沒了公園原先熱鬧的笑聲。
能看出爸爸的怒氣,大多是出自於擔心孩子會被盪鞦韆撞到,情急之下,直覺地想用大吼阻止孩子持續靠近盪鞦韆的行動,然而爸爸似乎還沒準備好和孩子解釋這些,亦或沒有打算解釋,氣急敗壞的拉走男孩遠離危險區域,一言不發的牽著男孩向前走,男孩則沿路不斷哭喊著:「爸爸陪我、爸爸」…
看著男孩,我想起一本名為《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》的繪本,這本廣受班上孩子喜愛的書,以孩子的心出發,十分具象化的譬喻出,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大聲量的責備時,心裡猶如小企鵝四分五裂的身體般飛散至各地,書中小企鵝的各個部位無助的四處遊蕩,直到最後,企鵝媽媽一針一線、親自把小企鵝的身體重新縫回原樣,並輕輕、溫柔誠懇的說了:「對不起」,即便原先是因為媽媽的大吼而使小企鵝的身體嚇得飛散,但最終,小企鵝還是開心的和媽媽相擁,因為比起知道「媽媽為什麼生氣?」、「我做錯了什麼?」,孩子更迫切想確認的是─媽媽對自己的愛,是否如昔。
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一開頭完全沒交代媽媽為何大吼,而是專注在孩子遭遇大人強烈情緒當下的心境,以及孩子如何重新「感到完整」,如同書中的小企鵝,男孩也許當下被父親焦急地大吼嚇著了,心裡四分五裂了,他還來不及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而被大吼,就被爸爸強烈的情緒給淹沒,明明牽著爸爸的手,卻覺得離爸爸好遠,他不確定,對著他大吼的爸爸,和前一秒剛鼓勵著撿到漂亮樹葉的自己、溫暖笑著說自己好棒的爸爸,是不是還是同一個人,他突然感到不完整了,他很希望能確認,爸爸是否還愛著自己。
看著逐漸遠去的父子的背影,我不禁想,真希望這一刻時間能暫停,讓我的靈魂進入爸爸的身體裡,我想安穩的抱著男孩,輕撫著他的背,用平和、溫暖的聲音告訴他:
「我愛你、我愛你。
剛剛爸爸對你講話好大聲,嚇了你一跳對不對?
因為剛剛你好靠近盪鞦韆,有看到大姊姊他們盪的好高好快嗎?剛剛你好靠近她們,我很擔心你會被她們撞到受傷,看到你受傷好痛,我也會覺得好痛好難過,因為我很愛你。
下次,如果你也想玩盪鞦韆,可以站在柱子旁邊,和那些小朋友們一起排隊,這樣鞦韆就不會撞到你了,對不起剛剛我太大聲了嚇到你,我還是很愛你。」
|
.
「刀子口,未必就是豆腐心。跟孩子互動,不能忘記的心,是將心比心,是同理心」—洪仲清,臨床心理師,出自《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》
˙
|
照顧孩子的過程中,有時會在情急之下用過於激烈的言辭或情緒表達,可能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,但能如何讓孩子安好的接收這些「好」,或許會是更重要的課題,願我們能時刻提醒自己,用愛做為出發的動機,用同理心作為行動的其中一項依據,用更適合對方的方式,傳達愛。
#小羊老師小發現
#小羊老師TML